李衛東認為,海洋牧場的建設,將為三亞帶來巨大的生態、經濟及社會效益。首先,海洋牧場建設形成的人工魚礁區,會在潮流的影響下,使周圍水體的壓力場重新分布而形成新的流場流態,即所謂的流場效應,這可以使原來基礎生產力低、魚類較少的泥沙底質環境變成生產力高、魚類較多的巖礁環境,補充附近漁場原已不足的資源量。其次,礁體結構能夠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棲息、繁衍、生長、避敵等所需的生息空間。三亞可以在春夏季的魚類繁殖期,投放音響誘導魚礁,該應用可以在流水流經魚礁時發出響聲以吸引某些魚類,從而使原先荒蕪的海底變成繁盛的魚類棲息場、索餌場、產卵場和繁殖場。在南方海域和北方海域,潛水員在春夏兩季下水觀察時,均能看到很多魚卵附著在礁體上。
此外,根據國內外的海洋牧場建設經驗,每空立方米人工魚礁區比未投礁的一般海域,平均每年可增加10公斤漁獲量。三亞的海洋牧場建成后,每年可適時投放魚苗、參苗、鮑苗,以及大型經濟藻類。建設一年后就可以進入管理性技術開發,魚類總回捕率預計將大于25%,鮑魚總回捕率大于40%,刺參總回捕率大于35%。2004年-2008年浙江海域趨礁性魚類增殖放流數據顯示,同批次放流和網箱養殖的黑鯛相比,3個月內回捕的黑鯛平均叉長和平均體重分別增加45.12%和254.15%,總投入產出比達1:8以上。
李衛東指出,海洋牧場建設還與海南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,而提倡實施的減產轉產政策密切相關。減下來的廢舊漁船進行無害化處理后,可以作為魚礁材料,變廢為寶;同時,建成的海洋牧場還可以帶動地方海水魚苗產業、交通運輸業、餐飲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,為捕撈漁民提供轉產轉業出路,有助于穩定轉產轉業漁民收入,保障漁區社會和諧穩定。